經濟社會巨輪破浪前行的進程中,科技創新決定著發展的質量和效率。誰能在創新驅動上先行一步,誰就能在高質量發展中勝出一籌。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曬出過去一年寧夏科技創新的亮眼成績單——開展關鍵技術攻關,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預計達1.54%,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提升幅度居全國第1位。
亮點頻閃,不足尚在。寧夏的創新,短在主體、缺在人才、弱在生態,科技創新能力不強仍是制約寧夏高質量發展的短板。
“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創新作為美麗新寧夏建設的戰略支撐?!薄笆奈濉睍r期,自治區黨委、政府將科技創新作為首要戰略任務。
如何破題新發展階段的煩惱、以科技創新催發新動能?
日前,記者走訪部分企業、科研院所、科技部門,梳理寧夏在科技創新中遇到的問題和短板,人大代表就此暢所欲言,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
打基礎,創新力量足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今年要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提高企業科研投入強度,力爭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達到1.7%。啟動創新型示范企業培育工程,開展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推動“雙創”全面升級。
【我有話說】
臟亂臭的餐廚垃圾如何處理?是直接倒掉還是填埋?
在銀川保綠特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銀川市約1.1萬家餐館“吃”出來的垃圾經過分揀、粉粹、滅菌、分離等環節,實現無害化處理,既避免了細菌和病毒傳播,也防止了“地溝油”流向餐桌。
“餐廚垃圾并非‘一無是處’,可以將其加工成工業油、有機肥,緩解環境污染問題,實現了變廢為寶?!北>G特董事長曹健儀說。
把“放錯地方”的資源科學合理利用,是保綠特正在努力的新方向。
不過,在研發路上,曹健儀還有一些小煩惱:研發周期長、投入資金多,資金鏈很容易斷裂。企業創新能力弱,新技術研發速度慢?!跋M灾螀^加大科研項目支撐,讓我們更好借助外力來提高科研能力,同時緩解資金難題?!?/p>
【我來建言】
“加大科研投入,企業是主體、政府是靠山,建議繼續健全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多渠道投入的機制,把科技投入作為戰略性投資,作為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保障?!焙孪蚍宕碚f。
郝向峰認為,如果企業創新能力較弱、缺乏專業人才,要善于借船出海、借力發展,借助東西部合作機制等平臺,與發達地區的科研院所、企業建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不斷提升創新能力,讓科技創新成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動力。
在科技創新上舍得投錢,已成為企業的共識。但是,錢該怎么投?如何讓資金不打水漂?對此,郝向峰有自己的看法:“企業不能為了科研而科研。要在對準市場需求的前提下,科學設計、有針對性地選擇科研內容,努力把創新產品轉化為有競爭力的商品?!?/p>
聚人才,創新活力強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今年要用好部區合作、東西合作機制,加強創新人才引進培養,發揮國家重點實驗室中試基地作用,圍繞重點產業、重點領域組建創新平臺。健全收入分配激勵和約束機制,給予高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等更多自主權。
【我有話說】
指導博士、碩士研究生開展實驗,完善項目申報資料,參加各種會議……寒假期間,寧夏大學農學院教授、寧夏優勢特色牛產業科技創新團隊負責人馬云依舊在實驗室忙得不可開交。
兩年前,在河南高校工作的馬云作為高層次人才,被引入寧夏大學。落實安家費、解決配偶工作和孩子入學,一系列暖心措施,讓馬云沒有后顧之憂,甩開膀子投入到教學和科研中。
馬云直言,到寧夏發展,他更看重做事的環境。為給馬云創造發揮作用的條件,學校爭取自治區科技廳支持,專門為馬云搭建寧夏反芻動物分子細胞育種重點實驗室。有了平臺支撐,馬云和團隊干勁十足,目前團隊申報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項,正在圍繞高產長壽奶牛選育、肉牛產肉性能遺傳改良等開展科研攻關。
對于未來發展,馬云提出一些愿望和建議:“有關部門在制定引人政策上充分征求基層意見,讓意見更接地氣,從而充分調動人才干事創業的積極性。此外,要避免‘空中政策’‘紙上談兵’,用人單位要以愛才的誠意、聚才的良方把人才真正留住?!?/p>
【我要建言】
“人才多少決定科研后勁的大小?!痹诳蒲性核ぷ鞫嗄?,對于人才的重要性,馬俊代表深有感觸。
在馬俊看來,盡管寧夏求賢若渴,但長期以來卻難以“解渴”,究其原因,是存在不少掣肘人才引進、培養、發展的因素。
“用人單位在引人上要舍得投入和付出,在落實好自治區相關優惠政策的同時,破除人為設置的‘中梗阻’,為引進優秀人才創造更加便利的條件?!瘪R俊建議,在用人方面,要創造激發人才出色才智的機會和條件,為其提供充足的發展空間和公平的發展環境,令其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找到獲得感,實現人才成長與當地發展的雙贏。同時,還應建立動態管理機制,對人才“建檔立卡”,不斷完善人才監督、培養機制,確保“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優環境,創新生態風生水起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今年要實行攻關任務“揭榜掛帥”,優化科研項目“前引導+后支持”方式,落實股權激勵、分類評價等政策,實施重點科技項目100個。
【我有話說】
銷售額1200多萬元,其中新產品占30%。過去一年,瑞生源農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打了一個漂亮的經營仗。
瑞生源的發展與良好的創新生態密不可分。
2018年,瑞生源農牧有限公司負責人何瑞投資建立年產2萬噸的有機肥生產線,開展廢棄物處理。但企業運營過程中,他發現生產的有機肥一般連續使用2至3年后才能見效,產品銷量止步不前。
企業漸漸入不敷出,正在何瑞焦急之時,2019年,借助第四屆中國創新挑戰賽(寧夏),何瑞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張?!盃渴帧?,共同開展新技術研發攻關。借助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科研力量,如今,何瑞和員工研發出碳基生物菌肥和土壤改良劑2個新產品,效率提高40%左右?!拔覀冇写罅康募夹g需求,通過創新挑戰賽只能解決一部分難題,希望有關部門做‘紅娘’,多為我們搭建合作平臺?!焙稳鹫f。
【我要建言】
“創新不是‘管’出來的,而是‘放’出來的。”對此,自治區人大代表、寧夏好水川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馬玉芳感同身受。
為了申報科技項目,馬玉芳曾頗費周折。由于缺乏創新能力,申報項目時屢戰屢敗。近年來,寧夏探索以需求為導向的項目征集方式,采取“項目征集+頂層設計”相結合的方式,幫助沒有研發活動或研發能力弱的企業深入挖掘技術需求,整合區內外優勢資源,為企業解決關鍵技術問題。
得益于好政策,馬玉芳很快申請到科研項目,開展家禽地方特質資源保護與研發、家禽肉制品研究與新產品開發。
馬玉芳代表建議,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敢于改革創新,把改革的“刀口”向內,進一步簡政放權、優化管理、簡化項目申報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破除阻礙科技創新的體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和政策性問題,不斷激發企業的創新潛能。同時,建議繼續深入推行“揭榜掛帥”等制度,為科技成果進入市場“松綁”,讓創新能力弱、人才匱乏的企業對接到更多優質資源,實現借力發展、互利共贏。(寧夏日報記者 姜璐)